2024科研成果速递|李丽萍教授团队发表校园欺凌的相关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4-09-20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01文章信息

论文题目:Association of child maltreatment and school bullying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er relationships

文章简介:

2024年9月19日,我院李丽萍教授团队在中科院二区、JCR Q1期刊BMC Public Health在线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 of child maltreatment and school bullying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er relationship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儿童虐待是青少年欺凌行为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同伴关系的质量对预防和减少欺凌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并强调了早期干预儿童虐待和在学校中培养积极同伴关系的重要性。

汕头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丽萍教授为通讯作者,汕头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谢琳琳为本文的第一作者。

02研究背景

校园欺凌是指一名学生长期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具有长期性和重复性的恶性事件。根据发展情境论,每个个体的发展都会受到同伴、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多个发展系统不同程度的交互影响。其中儿童虐待经历和同伴关系是影响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该研究探讨了不同虐待类型与不同欺凌角色的关系,以及不同人口学特征下虐待与欺凌之间的关联。其次,研究了同伴关系在虐待与校园欺凌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03研究结果和意义

遭受过虐待的中学生比未遭受虐待的中学生成为校园欺凌受害者(OR: 2.70,95%CI:2.14~3.41)、欺凌他人者(OR:2.45 ,95%CI:1.68 ~ 3.58)、欺凌-受欺凌者(OR:3.01,95%CI:1.99~4.57)的风险更大。虐待与不同欺凌角色关联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各组交互作用项的P值均未达到传统的统计学意义水平(P<0.05),这表明没有证据表明人口统计学因素的影响会改变两者之间的关系。

控制其他协变量后,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和身体忽视的经历与欺凌受害发生风险相关,尤其是情感虐待和性虐待(图4)。性虐待和身体忽视的经历与欺凌他人风险发生相关,尤其是性虐待(图5)。所有虐待类型均与欺凌-受害发生相关,尤其是性虐待(图6)。

表2显示儿童虐待、校园欺凌、同伴关系三者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表3与图7显示同伴关系在儿童虐待与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较差的同伴关系可能会加剧虐待经历的负面影响,增加青少年成为欺凌他人者或受害者的风险。

意义

本研究结果对于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青少年发展和保护策略具有深远的公共卫生意义。首先,研究强调了针对儿童虐待的早期干预的重要性,这不仅是预防青少年欺凌的关键,也是促进青少年整体福祉的必要措施。其次,鉴于同伴关系在儿童虐待与校园欺凌之间的中介作用,学校应重视并投资于同伴关系和社交技能的培养。

04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李丽萍,医学博士,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汕头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医学院伤害预防研究中心主任,MPH教育中心主任,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主任委员、《伤害医学(电子版)》主编、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刊物“Injury Epidemiology”编委等。

谢琳琳,汕头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伤害预防。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林泽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