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来临,天气炎热,溺水事故也即将进入了高发期。

(图源 摄图网)
今年4月28日,第7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首个全球预防溺水决议,并将每年7月25日定为世界预防溺水日。
(图源 人民网)
根据世卫组织最新数据,全球每年因溺水而死亡的人数约为23.5万。此外,许多国家报告溺水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7万人因溺水死亡,溺水是我国儿童的头号杀手。
(图源 摄图网)
溺水事件频发,儿童头号杀手
今年5月发生了多起引发社会热切关注的儿童溺水事件。5月22日 河北献县5名儿童村边坑塘溺亡,同日,山东临沂2名学生溺亡,广东梅州3名学生不幸溺亡。
(图源 新浪微博)
溺水的常见原因
1、技术不熟练:初学游泳的人,由于技术掌握的不好,在水中一旦发生问题就手忙脚乱,导致呛水而造成溺水;
2、在非游泳区游泳:由于对水中的情况不熟悉,即使会游泳,也可能发生溺水事故。因为水中可能有暗桩、礁石、急流、旋涡、水草以及障碍物等;
3、潜水:憋气时间过长或过频会引起脑缺氧而出现头痛、头晕或出现休克等现象;
4、碰撞打闹:有些人喜欢在水里打闹嬉戏,特别是年轻人喜欢做些有挑战性的动作,如:跳水。因池子深度不够跳水而将自己的头撞破的事时有发生;
5、抽筋溺水:由于游泳前未做好准备活动、身体过于疲劳、出汗后马上下水、水温过凉、技术动作过分紧张等原因,在游泳中都会出现抽筋的现象。
(图源 摄图网)
欧洲复苏协会提出淹溺生存链的概念,包括五个关键的环节:预防、识别、提供漂浮物、脱离水面、现场急救。

溺水预防建议
1、根据水源地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包括安置醒目的安全标识或警告牌,救生员要经过专业培训。
2、过饱、空腹、酒后、药后、身体不适者避免下水或进行水上活动。儿童、老年人、伤残人士避免单独接近水源。
3、游泳前应做好热身、适应水温,从而减少抽筋的发作。
4、远离激流,避免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充气式游泳圈。
5、如有可能,应从儿童期尽早开始进行游泳训练。在人群中普及心肺复苏术可大大提高淹溺抢救成功率。
第一目击者救援
1、首先应呼叫周围群众的援助,有条件应尽快通知附近的专业水上救生人员或消防人员。同时应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
2、第一目击者在专业救援到来之前,可向遇溺者投递竹竿、衣物、绳索、漂浮物等。不推荐非专业救生人员下水救援;不推荐多人手拉手下水救援。
3、在拨打急救电话时应注意言简意赅,特别要讲清楚具体地点。约定明显城市或野外标志物等候,一旦急救车到来可迅速引领医疗人员到现场。
4、不要主动挂掉电话,并保持呼叫电话不被占线。如有可能,可在指导下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判断,发现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呼吸,可在120指导下进行心肺复苏。
5、一旦将患者救上岸,应在不影响心肺复苏的前提下,尽可能去除湿衣服,擦干身体,防止患者出现体温过低(低于32℃)。
(图源 中国天气网)
溺水自救知识
1、首先应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手脚乱蹬拼命挣扎,可减少水草缠绕,节省体力。
2、除呼救外,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踢掉双鞋,然后放松肢体,当你感觉开始上浮时,尽可能地保持仰位,使鼻部露出水面呼吸,呼吸时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
3、不要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来说将头伸出水面是不可能的,这种作法将使落水者更加紧张和被动,从而使整个自救功亏一篑。
4、当救助者出现时,不可惊惶失措去抓抱救助者的手、腿、腰等部位,一定要听从救助者的指挥,让他带着你游上岸。
5、会游泳者,如果发生小腿抽筋,要保持镇静,采取仰泳位,用手将抽筋的腿的脚趾向背侧弯曲,可使痉挛松解,然后慢慢游向岸边。
(图源 中国天气网)
溺水现场急救
1、溺水者被救上岸后,首先为其控水,是一种极为错误的行为。溺水的根本原因是缺氧,控水无效,且有害。因为它一方面延误了心肺复苏的实施,另一方面增加了胃内容物反流造成气道异物梗阻的风险。
2、若溺水者神志清醒,不伴有呼吸困难症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尽量擦干身上的水,同时为其保暖,等待救护车到达。
3、如果淹溺者神志不清,但仍有呼吸和脉搏,则应首先清理口鼻异物,保证呼吸道通畅,使其呈侧卧位,并密切观察溺水者状况,直到救护车到达。
4、如果发现溺水者没有自主有效呼吸或仅有濒死样呼吸,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进行基础生命支持。
5、基础生命支持应遵循A—B—C—D顺序,即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早期除颤。先清理患者口鼻异物、开放气道,给予2—5次人工呼吸,再按照30∶2的比例,即每做30次胸外按压后,就进行2次人工通气,进行持续抢救。如条件允许,心肺复苏开始后应尽快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早期除颤,直到救护车到来。
以下视频来源于:国家应急广播
《原来溺水是这样的》
【珍爱生命 谨防溺水】
这组海报
请转给你身边的每一位家长!







关于预防溺水,老师和家长对儿童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尤为重要,特别是要加强放学后、周末、节假日期间和孩子结伴外出游玩时的管理。积极向孩子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断加强孩子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资料来源|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急救与复苏分会、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肺复苏全国委员会、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等.(排名不分先后). 淹溺急救专家共识.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12): 1230-1236.图片来源 | 摄图网、人民网、新浪微博、中国天气网、@中国警方在线
编辑排版:罗燕东
初审:彭义祥
终审:李丽萍
转自伤害医学公众号